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吉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闲置固定资产处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6 01:07:55  浏览:81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闲置固定资产处理暂行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闲置固定资产处理暂行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 第27号



第一条为了保证全民所有制企业闲置固定资产的合理、有效、节约使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全民所有制企业闲置固定资产(以下简称闲置资产)是指国有资产占有企业中在用、备用、维修、改装和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特种储备、抢险救灾等资产外,连续停用一年以上或新增加的二年以上不能投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国有资产占有企业中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不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国有资产占有企业对其占有的闲置资产,要按规定封存,加强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单独登记设帐,做到帐物相符,并定期进行检修,防止损坏和丢失。

第四条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占有企业闲置资产处理工作的领导,帮助企业制订闲置资产处理规划,并监督实施。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做好咨询服务,引导企业作好闲置资产的利用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产权转让市场,利用多种形式搞好资产占有企业闲置资产的转让、出售、租赁、拍卖、信托以及代购、代销等工作。

第五条闲置资产在国家调整产业政策或改变企业隶属关系时,经批准可以无偿调拨。其他情况的转让,均须经主管部门同意,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并实行有偿转让。

第六条国有资产占有企业处理闲置资产,要经有关部门进行单项评估,合理作价,不得以帐面原值或净值作价出售。资产占有企业在申报处理闲置资产时,应将资产评估报告等资料作为附件一并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七条资产占有企业处理闲置资产时,不得将国家和省明令淘汰、不许扩散和转让的设备、待报废的设备作为闲置资产处理。

第八条资产占有企业处理闲置的固定资产收回费用的使用,固定资产属于原有的,暂定80%留给企业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20%上缴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用于国有资产的更新和改造;属于用技术改造措施贷款新增加的,先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如有结余或已还完贷款的,按以上比例分配使用;属于用技术改造措施贷款以外的资金新增加的,直接按上述比例分配使用。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将所收费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九条对资产占有企业不按规划处理和利用闲置资产,按下列规定征收企业闲置资产占用费:

一、企业未能按规划及时处理和利用闲置资产,超期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按资产净值年率4%征收占用费;超期一年以上二年以内的,按资产净值年率6%征收占用费;超期二年以上的,按资产净值率8%征收占用费。

二、企业闲置资产占用费,以企业月初闲置资产帐面净值作为计征依据,按季征收。资产占有企业应于季度终了后十日内,将应缴纳的资产占用费及时足额上交,不得拖欠。如有弄虚作假、未交或少交资产占用费的,除补缴应交部分外,还应根据情节处以应补交额一至三倍的罚款。

三、企业闲置资产占用费,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征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省直属企业,全部上交省财政;市和县管理的企业,40%上交省级财政,60%上交同级财政。解交国库的闲置资产占用费全部用于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金,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专项用于国有资产的再投资。

四、资产占有企业缴纳的闲置资产占用费和罚款,从税后留利中支付;当年不足支付的,经批准可用下年度的留利补交;确有困难的企业,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免。

第十条各级计划、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应协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闲置资产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

通政规〔2010〕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表彰和奖励在推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推动经济发展的方针。

  第三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人民政府设立,按照科技项目的创造性、先进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负责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3名、秘书长1名、委员7~11名。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专业评审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初评工作。

  第六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评审、授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七条 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全市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下列公民、组织:

  (一)在开发、转化、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整体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领先水平的;

  前款第(三)项重大工程类项目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仅授予组织。

  第九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和候选单位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推荐单位在推荐时,应当填写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统一制作的推荐表,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报送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第十条 申报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者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有争议的,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

  申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或者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不再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

  第十一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推荐候选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交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

  第十二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初评结果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其他主要媒体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日,单位或者个人对初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间向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对异议进行核查处理,并在接到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核查处理情况书面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三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根据初评结果和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供的异议核实、处理情况,召开评审会议,进行综合评审,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

  第十四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提出的建议,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委员、专业评审组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或者参评项目、项目完成人有利害关系的,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决定,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奖状、证书和奖金。

  第十七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金额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额度。

  第十八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完成人的事迹,可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等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二十条 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力量未经登记、擅自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取缔。

  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可以并处所收取的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第二十二条 参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活动和有关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关于企业职工奖惩问题的复函

劳动部办公厅


关于企业职工奖惩问题的复函
劳动部办公厅




河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二级法人企业开除职工程序问题的请示》(豫劳裁便〔1993〕2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关于一级法人是否可以变更二级法人的处分决定,我们认为,应按照劳动人事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的通知》(劳人劳〔1993〕2号)第二条的意见执行,即由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的企业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199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