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人员(1983年9月2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04:58:22  浏览:944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人员(1983年9月2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人员(1983年9月2日)

任命:
陶希晋、周仁山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顾问;
勇龙桂、左春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顾问;
任建新、祝铭山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张灿明、王晓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郑天翔、任建新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杨易辰、张灿明、王晓光、冯锦汶、李天相、毛建华(女)、熊传震、侯敏、胥奎首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
曾汉周、王怀安为最高人民法院顾问;
李士英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顾问;
杨克佃 刘素勤(女) 江政洁 王观强
刘淑琴(女) 辛玉淮 崔盛远 籍树理
甘明秀 杨富年 黄仁贤 唐德华 阎承铸
梁书文 杨诗厚 黄赤东 时泽三 张统祯
李玉成 张MIN 周贤奇 李梦陶 易陆恒
岳齐德 孙世光 张玉民 林振新 许金怀
孙宗湘(女) 曹锡波 刘崇政 汤鸿沛
刘效柳(女) 张宝臣 刘国宏 陈文浩
文慧芳(女) 许孔敏(女) 刘稚苕(女)
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
张弥恩 谢宝贵 关绥武 李开福 王然冀
仇明 齐海天 傅兴民 陈捷 崔福昌
邸双生 郝志本 王琦 赵贵卿(女)
康儒文(女) 徐同昌 李凡民 赵善培
方捷 毛健华(女)
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彭树华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
沈建、陈嘉宾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宋雅亭、郭振江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
黄赤东、吴春瑞为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副庭长;
唐德华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
免去:
曾汉周、王怀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江华、何兰阶、鲁明健、刘XUN章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黄火青、喻屏、王甫、张苏、陈养山、杨子谦、王桂五、侯政、程超明、徐意(女)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
李士英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职务;
王甫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顾问职务;
祝铭山、郝绍安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职务;
彭树华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职务;
沈建、朱耀堂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职务;
宋雅亭的最高人民法院交通运输审判庭副庭长职务;
吴春瑞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职务;
郑展、王连义的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副庭长职务。
批准任命:
蔡恩光为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杜瑞甫为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于健为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志启为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砚青为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林中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秦杰为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世祥为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保星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克光为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文隆为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赵练为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元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玲(女)为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段华民为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江村罗布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何侠为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洛林为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济民为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生桂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米吉提·库尔班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马纯一为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孙伟为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运城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


运城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市境内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试行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市、县(市、区)两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劳动保障部门下属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全市执行统一政策,基金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市成立“运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全市伤残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委员会分别由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经办机构代表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二章工伤保险管理机构职责


  第六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政策,制定本市工伤保险政策;
  2、负责全市工伤认定工作及市营以上用人单位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
  3、对经办机构储备金的使用进行审核;
  4、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及待遇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法律、法规赋予的其它职责。
  第七条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县(市、区)境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本辖区内工伤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
  2、负责本辖区内县级及其以下用人单位工伤认定的调查取证工作;
  3、完成上级机关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八条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履行下列职责:
  1、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2、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定;
  3、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4、工伤复发的确认;
  5、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能力的确认。
  第九条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工伤保险的登记工作;
  2、负责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工作;
  3、负责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的上缴与下拨工作;
  4、负责工伤职工保险待遇的核定工作;
  5、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
  6、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工作;
  7、负责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及上报工作;
  8、负责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资格的核定工作。
  第十条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工伤保险的登记工作;
  2、负责工伤保险的征收工作;
  3、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上缴工作;
  4、负责工伤保险待遇的发放工作;
  5、负责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及上报工作。


  第三章工伤保险的认定


  第十一条全市工伤保险认定机构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十二条工伤的认定条件按《条例》的第三章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三条工伤认定办法按《工伤认定办法》(劳动部第17号令)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除工亡职工外,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职工工伤证》。《职工工伤证》由职工本人保管,用人单位不得扣留。
  第十五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  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50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细则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四章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八条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鉴定标准执行。在该标准未出台前暂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执行。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1、《职工工伤证》;
  2、工伤认定决定;
  3、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临床检查报告、临床检验报告复印件和医疗诊断证明等诊疗资料;
  4、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条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一条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承担。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其鉴定结论与原鉴定结论没有变化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有劳动能力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确认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执行物价部门的统一标准。
  第二十二条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五章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的应当得到经济补偿即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按《条例》和《试行办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二十四条伤残津贴调整,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参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制定方案予以调整。
  第二十五条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上年度全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在每年七月份予以调整。


第六章工伤保险基金


  第二十六条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及依法纳入工伤保险的其它资金构成。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初次缴费费率,由经办机构根据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营业范围跨行业的按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确定;无法确定的,以本市平均缴费费率确定。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一类行业为1%,二类行业为1.5%,三类行业为2.5%。行业划分标准按照劳动部《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细则实施前,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将以前工伤保险基金全部上缴市级经办机构作为市级统筹的启动与周转资金。
  第二十九条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办法,各县(市、区)经办机构所征收的工伤保险费全部存入市级经办机构在市财政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章第三十条规定的支出项目。
  第三十条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
  1、工伤医疗费;
  2、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3、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津贴;
  4、生活护理费;
  5、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
  6、工伤康复费;
  7、丧葬补助金;
  8、供养亲属抚恤金;
  9、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0、劳动能力鉴定费;
  11、工伤认定调查核实费;
  12、宣传和科研费;
  13、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它费用。
  第三十一条工伤保险储备金用于发生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由市经办机构每月按基金征缴额的20%提取。储备金滚存结余额不应超过当年基金征缴总额的30%。超过后,不再提取。当工伤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方可动用储备金,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市人民政府垫付。
  第三十二条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对工伤保险待遇费、康复费、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凡必须支付的要按时足额结算,凡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超标购置的,一律不予结算。
  第三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细则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本细则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职工个人工资总额低于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破产,在破产清算时,应优先安排解决包括工伤保险所需费用在内的社会保险费。有关工伤保险费用及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按下列办法处理:
  1、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划拨经办机构;一次性划拨到账次月起,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一次性缴费计算办法如下: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上年度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乘10计算。
  2、五至十级伤残职工,用人单位应按照《试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由用人单位发给伤残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3、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由用人单位按《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一次性支付抚恤金,或由用人单位将应支付的抚恤金,一次性划拨给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定期继续发放。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 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二) 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三) 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四) 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第三十七条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实施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全部纳入统筹范围。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在本细则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已完成工伤认定的,其工伤待遇标准和支付渠道按原规定执行,其待遇的调整按照本细则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2004.9.15)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范围
1、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使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
2、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向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二、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权限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批权集中在中央和省两级,由财政和计划(物价)部门共同管理。
1、收费项目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批准。收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批准。
2、重要项目及标准分别报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报财政部、国家计委备案。
3、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均无权设置和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调整收费标准。
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
1、经国家和省两级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向同级物价、财政部门申领《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按批准的项目和标准亮证收费,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2、申领收费许可证和使用收费票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申领收费许可证和使用收费票据必须以客观的管理行为和服务事实为依据;
(2)收费单位财务必须实行独立核算,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专职的财会人员;
(3)实行亮证收费,一证一票制度;
(4)收费票据必须妥善保管,按序号据实开列使用;
(5)丢失收费票据要查明原因,登报声明作废,书面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收费票锯实行交(验)旧领新制度,按规定报送票据使用情况表。
3、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财务管理,收费资金要实行收支两条线:
(1)对于行政性收费。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收费项目的规定,作为财政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具体办法按《甘肃省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尚未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行政性收费、专项收费及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继续坚持“财政专户储存、计划管理、财政审批、银行监督”的管理方法,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将收费收入全额纳入财政在银行开设的专户管理,支出要编制计划
,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按计划拨付,专款专用;
(3)要加强对各种基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制止和纠正擅自征收各种基金的通知》要求,设立各种基金的审批权集中到财政部,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重要的项目报国务院批准,任何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无权自行批准设立各种基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种基
金的票据和资金管理。实行收费、社会集资、各种基金的项目审(报)批、票据管理和财政专户储存的配套管理。
4、下列收费属乱收费,应坚决纠正:
(1)未按国家规定的收费审批权限批准,越权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
(2)没有领取《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而收费的;
(3)不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的;
(4)将国家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公务活动变无偿为有偿的;
(5)利用办实体,搞创收,把一部分国家机关的职能转移,分解到下属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进行有偿服务,从中收费提成的;
(6)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强行服务,强买强卖,搭车收费,从中谋利的;
(7)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以保证金、抵押金、储蓄金、集资、赞助等形式变相收费的;
(8)只收费不服务,公开敲诈勒索的;
(9)对已经宣布取消和停止执行的收费项目,继续照收的;
(10)收费收入不纳入单位财务管理,随意转移、截留、坐支或私设“小金库”的;
(11)收费收入不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支出不经过财政部门审批的。
对上述乱收费行为,一经查出,乱收费的非法收入除按规定退还被收单位或个人外,其余全部没收上缴财政,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收费许可证、收费票据财务管理和年度审验、票据稽查制度,内容包括:
(1)收费单位是否按《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所填列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是否有提高收费标准以及不经审批随意乱收费等行为;
(2)对过去虽按程序批准,但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重新审查;
(3)收费单位是否按规定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是否按项目和标准据实开列票据;
(4)收费收入是否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5)经审查符合《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管理规定的,由审核机关加盖意见后,方可继续使用。
四、要加强对收费工作的宣传和监督
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行业都来关心收费工作。建立举报制度和收费稽查队伍。坚持持证收费,一证一票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没有收费许可证,没有持证收费、没有使用规定票据的,任何单位或个
人都有权拒绝交费。各级财政、物价部门对群众的举报和反映要认真对待,及时查处。并对已经查结处理的情况,通过新闻媒介公之于众,加强社会监督。
五、现行各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凡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六、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12月12日